研究上古史的学者,往往会在尧舜故事中寻找到社会发展演变的因子;研究神话的学者,又能以破译神话的姿态在尧舜故事里碰撞出一些奇妙的火花来。陈泳超的《尧舜传说研究》,其研究对象虽然也是尧舜传说,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特立独行:它既没有以传说中的因子印证历史的发展,也没有力图在对传说的解读中破译出惊世骇俗的尖新观点,只是倾力于“把古今神话与传说为系统的叙述”,在详细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为我们展现了尧舜传说在流传、定型过程中的脉络与线索。
有关尧舜的传说本身极为复杂、多变,但作者却不避艰辛,把尧舜传说放在长时段中清理考察,这就构成了本书以历时性为线索的基本框架。一般来说,《史记·五帝本纪》为尧舜传说早期的集成之作,因而,作者就以《五帝本纪》为核心,钩稽整理了在此之前诸子百家记载的有关尧舜的故事,展示了尧舜传说生成过程与流播背景。然后,又辟一章专门探讨谶纬对尧舜传说的影响,这是尧舜传说在《史记》以后依然在整体上有所变更的一个阶段,它的成果集中体现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后来有关尧舜传说的种种变异就是在上述二书的基础上生发开来的。在分析了尧舜传说的定型过程之后,作者又采用情节单元分析方法,以《五帝本纪》为文本依据,把尧舜传说分成几组情节单元,以后的几章主要就是从这些独立的单元中选择较为丰满的几项,做个案的研究,辨析这些独立的情节单元变异的方向。这样,作者就在多个层面上,基本来说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尧舜传说发展演变的历程。以事实说话,把混蒙的传说与神话变得条理清晰,就已然是作者的用心之处,也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
本书的五至八章,主要集中在对情节单元的具体分析。在这其中,《舜孝故事》一章所采用的“三重证据法”,最让人耳目一新。
其实所谓“三重证据法”并不新鲜。当年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检点出“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为补充的“二重证据法”,顾颉刚在《中国辨伪史要略》中又进一步指出“史料很多,大概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实物,一类是记载,再有一类是传说”,显然,以传说为代表的民间口承文学也一样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是要真正处理好这“三重证据”,却又谈何容易!这要求研究者既要分外熟悉古代典籍,又要熟知历史文物的相关知识与研究进展,同时,还要眼睛向下,贴近那些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在民间以口头传承形式流传的文学样式。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倒真是拣了个便宜。尽管学的是古雅的文学典籍,却对民间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因而民间文学从未从作者的视野中消失过。于是,在处理尧舜问题时,作者的民间文学储备及其对民间文化的关怀恰好派上用场。在《舜孝故事》附录的变文与俗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文献记载的材料中刻板的舜之孝行,而是至今仍在民众中流传着的舜孝故事活生生的样态。另外,像作者在第九章附录的《永州之野觅舜迹》、《羊獬、历山“迎姑姑”习俗之考察报告》,都是对这“第三重证据”的活学活用,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死板的文学典籍里蕴涵着的活泼泼因素。
从整体上说,《尧舜传说研究》是以历时性考察为主体框架,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纵向考察,于是就有了第九章“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专门从横向的地理分布上探讨尧舜传说。作者的梳理与图示,显然使其对尧舜传说的研究更加丰满。
研究尧舜传说,往大了说,是为中华文明的理想起源寻找现代解析。也许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终完工,不甘寂寞的学者们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尧舜传说中来,为这更为远古的文明起源再拟订一个什么工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们对尧舜传说的关注依然有限。阅读这本著作,令人感慨良多的,是作者在这样一个如今依然寂寞的学术领域中勤勉耕耘。这本著作,不仅廓清了尧舜传说的许多疑难命题,而作者在研究中提供的许多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针对不同命题提炼出多样的解决方法等等,也一样给人诸多启发。研究者往往都有一定的研究领域,但不为研究领域所束缚,不为单一的方法论所迷惑,却是研究进展的基本保证:这也许正是这本书最值得人们玩味的吧。
(《尧舜传说研究》,陈泳超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